首页 > 旅途见闻趣事

巴东长江网新闻(巴东长江网交易中心)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全长2900多千米,奔流于“世界屋脊”的南部,流域面积93.5万平方千米。这是一条国际性水系。雅鲁藏布江在我国境内长2057千米,在我国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积24.048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六;流出国境处的年径流量为1400亿立方米,次于长江、珠江,居全国第三。

地上天河

雅江源头

雅鲁藏布江上源为杰马央宗曲,源出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的一系列冰川,由西向东,穿行西藏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四个地市23个县,先后接纳喀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等主要支流后,切过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洛渝地区,向南流入印度的萨地亚,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入孟加拉国后又改称贾木纳河。河水在孟加拉国戈阿隆多市附近与恒河汇合,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雅鲁藏布江河床高度大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天河。

雅鲁藏布江的南面耸立着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北面为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北之间为藏南谷地,藏语称之为“罗卡”,意为“南方”,谷地呈一东西走向的宽阔低缓地带,雅鲁藏布江就静静地流淌在这一谷地里。与谷地的地貌相一致,雅鲁藏布江流域东西狭长,南北窄短。东西最大长度约1500千米,而南北最大宽度只有290千米。

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在哪里?从19世纪末开始,不少国内学者就曾前往河源区考察。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结论很不一致。1975年,*科学院组织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再次进入河源区,终于探明杰马央宗曲为雅鲁藏布江的正源。

源头海拔5590米,河源区由杰马央宗曲和库比藏布两河组成。在两河源头有杰马央宗冰川、夏布嘎冰川、昂若冰川、阿色甲果冰川等,构成了巨大的固体水库。由于冰川退缩成大面积冰碛物,谷地呈浅“U”形。经测量,无论是流域面积、河长还是流量,杰马央宗曲均应为主源。杰马央宗曲冰峰林立,拥抱着谷地。冰峰上面,冉冉升起的云雾,像透明的羽纱在半空中轻轻地飘动。

水浅河清的上游

从主源杰马央宗曲至里孜为上游段,全长268千米,集水面积26570平方千米,河谷宽达1~10千米,常年有水流的河道宽仅30~40米,水深不足1米,河水清澈。在桑木张汇合南源库比藏布后称马泉,向东流到萨噶县的里孜。

整个上游段水道曲折分散,湖塘星罗棋布,水很浅,清澈见底。河谷两侧草类茂盛,每逢花开时节,显得分外艳丽悦目。这里人*稀少,却是野生动物的世外桃源。性喜群居的野牦牛,往往结伴上百只在雪线附近觅食。善于奔跑的藏羚羊、岩羊等比比皆是。此外,藏野驴、藏豺、高原狐、雪豹、鼠兔和旱獭等一些珍贵动物在谷地悠然自得,和平共处。马泉河谷地还栖息着许多可供观赏的名贵鸟类。清澈的河水中,游弋着许多高原上特有的细鳞鱼。

支流众多的中游

里孜以下,经拉孜、日喀则、曲水、泽当到米林县的派乡为中游段,全长1340千米,支流众多,集水面积163951平方千米。中游河谷宽窄相间,一束一放,犹如串珠。在宽谷段,谷底宽达2~8千米,有河漫滩,也有高出水面10~20米的阶地。水流平缓,河道平均坡降1‰以下。在峡谷段,河谷呈“V”型,两岸山体陡峻,谷底宽50~100米,水流湍急。宽窄相间的河谷为水能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游河段汇集了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支流,水量充沛,江宽水深,为高原航运提供了有利条件。皮船和木船可以从西边的拉孜,通至东边的泽当,长约400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通航河段。由支流冲积的拉萨、日喀则等河谷平原,海拔都在4100米以下,一般宽2~3千米或6~7千米,长可达数十千米。这里日照充足,灌溉条件好,无霜期120~150天,人*稠密,是西藏最重要、最富庶的农业区,素有西藏“粮仓”之称。作物以青稞、马铃薯、小麦为主。

峡谷密布的下游

从米林县的派乡到巴昔卡附近是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段,河长496千米,集水面积49959平方千米。滔滔江水从米林县里龙附近开始逐渐折向东北流,经派乡转为北东流向,至帕隆藏布汇入后,骤灰急转南流,进入连续的高山峡谷段,经巴昔卡流入印度。在大拐弯顶部两侧,有海拔7151米和7756米的加拉白垒峰和南迦巴瓦峰。从南迦巴瓦峰到雅鲁藏布江水面垂直高差达7100米,可称为世界上切割最深的峡谷,这便是著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这里江面狭窄,河床滩礁棋布,江水流急浪高,响声隆隆,蔚为壮观。

雅江文明

西藏文明的摇篮

天上有一条银河,地上有一条天河。被称为“天河”的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间流出,奔向藏南谷地,使这一带花红草绿。繁衍生息于此的藏族人民,创造出绚丽灿烂的藏族文化。

雅鲁藏布江孕育出的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林芝、墨脱为代表。林芝县曾采集到石器、陶片等遗物。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江西岸河谷阶地的六个地点,收集到的磨制工具有斧、锛、凿等种类。

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各地形成了许多部落。活动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砻部落,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私有制破土而出,逐步进入了人类文明的大门。

古老的雅砻河没有汹涌的波涛、磅礴的气势,从源头到注入雅鲁藏布江的河口,全长不过6.7千米。河床亦不宽,中、下游一带只有10米左右,有些地方似乎可以撑杆横越。在万里高原的大川巨流面前,雅砻河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条默默无闻的小溪。然而,正是这一条普通的河,曾经孕育过百万藏胞的祖先,成为西藏文明历史的发源地。

藏传佛教

从公元7世纪,佛教开始传入西藏起,便得到吐番王室和上层贵族的大力支持,开展了佛教西藏化运动,使传入西藏的大乘佛教具有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征,习称藏传佛教。藏语对僧人等称为“喇嘛”(意为上师),故藏传佛教又俗称为喇嘛教。喇嘛教分为许多教派,主要有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该派僧人头带*僧帽,俗称黄教)、宁玛教(红教)、噶举教(白教)和萨加派(花教)。这些教派都为西藏的历史和文明作出过自己的贡献。而寺庙宫观不仅成为藏传佛教影响世俗的中心,而且其本身就凝聚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藏文化的象征。

雅鲁藏布江流域寺庙林立,无论是在峡谷溪涧之旁,还是在深山野林之中,都可听到悠悠的古刹钟声。藏民一代接着一代,从不懂事的小孩开始,就被带到寺庙,接受寺庙文化的熏陶。在众多的寺庙宫观中,布达拉宫与扎什伦布寺是最有代表性的。

雅江奇观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1994年,*科学家们对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确认雅鲁藏布干流上的这个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据*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措卡村(海拔115米),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1800米,长440公里)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1998年9月,***正式批准:大峡谷的科学正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罗马字母拼为Yarlung Zangbo Daxiagu。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作是本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发现之一。它是*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努力后蓦然发现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间,众多学科的*科学家曾先后8次进入该地区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登山队员组成的科学探险考察队,历时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悬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开展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获取了大最科学资料,领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奇观,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壮举。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关专家在大峡谷地区精确测绘了大峡谷的深度和谷底宽度,掌握了极为重要的实测数据。地质、水文、植物、昆虫、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和数千种标本样品,为大峡谷的资源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此次考察中不仅确认了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存在的瀑布群及其数量和位置,而且发现了大面积濒危珍稀植物——红豆杉、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虫。

科学考察证实,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山地,是“植物类型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宝库”。同时,大峡谷处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俯冲的东北挤角,地质现象多种多样,堪称罕见的“地质博物馆”。

雅鲁藏布大峡谷对世人有着神奇的魅力,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祖国的珍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自然遗产。

《雅鲁藏布大峡谷*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于2000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这标志着雅鲁藏布大峡谷即将成为*级自然保护区。在《总体规划》中,西藏的有关专家和*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的动植物保护、地质地貌保护等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划,划分了各个保护区域和保护物种,制定了完美的保护措施,拟议中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9万人。

峡谷瀑布

科学考察发现,雅鲁藏布江干流存在4个巨大的瀑布群。在大峡谷核心河段,从西兴拉往下到迫隆藏布汇入口扎曲的20余公里河段内,峡谷多处急转弯,河床特别陡峻,坡降平均达到23°‰,实测峡谷嵌入基岩的河槽最狭处仅35米,洪枯水位高差达到21米。

绒扎瀑布群

位于距迫隆藏布汇入口约6公里的干流河床上,海拔1680米;瀑布群共有7级,最大瀑布相对高30米,宽50米,在相距200米之间形成总落差100多米,江面上浪花四溅,涛声轰鸣,彩虹时隐时现。“绒扎”在门巴语中的意思是峡谷之根。

秋古都龙瀑布

位于跑迫隆藏布汇入口14.6公里的主干河床上,海拔1890米,最大者相对高差15米,宽40米左右;主体瀑布上下600米的河床上还现有3处2—4米高的小瀑布和5处跌水;主体瀑布南岸陡壁上,有1条宽1米、长50米的河岸瀑布,飞瀑从高山上直接泻入雅鲁藏布江,景象壮观。

藏布巴东瀑布

实际为两个瀑布群。位于西兴拉山下、距迫隆藏布汇入口约20公里河床上,海拔2140米;在相距600米的河床上,这里出现两处瀑布,分别高35米(瀑布群二)和33米(瀑布群一),前者宽仅35米,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最大的河床瀑布。

此外,在白马狗熊以下河床上,本世纪2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F.K.Ward提到的“虹霞瀑布”,考察时证实遗址只剩下4处跌水残留。专家认为可能是1950年8月15日发生的8.5级地震使它消失的。瀑布群的概念,是*科学家在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实地考察和测量之后首次提出的。

在这么短的范围内,在大江干流上形成多级大瀑布,这在*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专家认为,根据掌握的数据,这些瀑布的形成都不过几十年的事,这表明青藏高原在大峡谷地区的地质构造运动十分强烈,4处瀑布群均属于基岩形,显然形成于新的地质构造运动,也说明这里是大峡谷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雅鲁藏布大峡谷瀑布群在世界河流峡谷中构成罕见的自然奇观。它们作为珍贵的自然资源,首先在水力和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在科研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塔各加喷泉

西藏高原,冰雪覆盖。然而就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却有许多热蒸汽由泉眼中喷涌而出,滚烫灼人,直冲云霄。这种奇异的景象,就是地热的显示。它是大地母亲赋予西藏高原特有的自然风采。地热显示的种类繁多,有水热爆炸、高原沸泉、地热蒸汽、沸泥泉、热水河等。而最为壮丽的,当数雅鲁藏布江边的间歇喷泉了。

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仁县,有一个名叫塔各加的地方。这里热区水温高达85~86℃的沸泉口有近百个,其中有四处间歇期不同、喷发形式各异的间歇喷泉。每次喷发之前,泉口的水位缓缓上升,随着一阵巨大的吼声,高温汽水流突然冲出泉口,腾空而起,形成直径2米左右的汽水柱,无风时,水柱顶部汽柱可高达40~50米。喷发时间长的有10多分钟,然后渐渐回落。刚平静下来,猛地,水流又一次冲出泉口,呼啸而出。这样反复数次,直到最后完全停止。间接喷泉的猝然喷发,激动人心的声势,喷发和休止的交替变幻,蔚为奇观。

藤网桥

在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江水湍急。大江中,礁石犬牙交错,江岸又高又陡,高山夹着深谷,地形十分险峻。这一带的江面既不能渡船,也不能架桥。为了社会交往,住在这一带的珞巴族、门巴族和藏族人民,就利用山上的藤条,编织成了藤网桥。山藤十分耐磨、耐拉,当地人们把它用来摆荡,从一个山头摆到另一个山头,从一条河涧荡到另一条河涧。藤网桥是将数股细藤绞成粗藤,再用数根粗藤为径,拴系在河两岸的树上,然后用细藤在粗藤上编织成网架成的。这样,尽管摇摇晃晃,但人们可以拉着上面的粗藤,脚踩在下面的藤网上,自由地来往。藤网桥已成为雅鲁藏布江上一个奇特的人文景观。

雅江珍宝

红豆杉

据考察,天然红豆杉林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海拔2500至3200米之间的广大地区,分布面积达上千平方公里。当地红豆杉最大单株树高30米多,胸径最大1.5米以上。一些生长良好的幼树已是红果累累,令科学家们欣喜不已。

红豆杉以其美丽漂亮的树冠成为一种珍贵和旅游观赏树种。近来年,其珍贵、奇特的*用价值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它所含有的紫杉醇,对癌症等疑难病症有良好的疗效,应用开发前景可观。

野生原始天然红豆杉林在世界上分布不多,*此前也只有在云南、四川等少数区域有所发现,像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这样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天然红豆杉林实属罕见。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有关部门将在该地区对天然红豆杉林进行专项考察,并建立红豆杉林自然保护区,以利于科学、合理地保护这一珍贵的野生生物资源。

缺翅目昆虫

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家们还意外地发现了缺翅目昆虫。缺翅目昆虫是一种原始的昆虫,是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原本生活在非洲等地赤道附近及南北回归线热带雨林中,后随澳洲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拼合漂移,目前在世界其他地区已经灭绝,仅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殊环境中残存下来。

缺翅目昆虫的发现,表明大峡谷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特殊的生态环境,对于生物地理格局的分布情况和变迁历史等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水利资源

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集水面积大于2000平方千米的有14条。集水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有5条,即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曲和帕隆藏布。其中除年楚河居于右岸外,其余都分布在左岸。因此,雅鲁藏布江水系的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雅鲁藏布江干流水能天然蕴藏最达7911.6万千瓦,仅次于长江,居我国各大河的第二次。单位河水水能蕴藏量为每千米3.85万千瓦,居我国各大河之首。其中87%的水力资源集中在下游峡谷,从派乡到巴昔卡落差2725米,天然水能蕴藏量达6880万千瓦,相当于全国的1/10。如果在峡谷区的派乡到希让段,以长隧道穿过喜马拉雅山引水发电,则在直线距离不足40千米的范围内,就能获得2000米以上的落差,其水力资源蕴藏量之丰富由此可见。

雅鲁藏布江流域虽比松花江流域纬度低,然而海拔较松花江流域高,气温低,冰雪融水较多,年平均水温反比松花江低1℃左右。但干流大部分河段冬季时不封冻,这也给利用大江潜在的水利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

森林资源

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除了有濒危珍稀的红豆杉,在波密、察隅、珞瑜等地,海涛般的森林随着山峦起伏。有原始森林264.4万公顷,木材蓄积量8.84亿立方米。茫茫林海中,树龄200多年的云杉,平均直径有92厘米,平均树高57米,有的高达80米,直径2.5米,一棵树就可出60立方米的木材。

沿着朗县、米林顺雅鲁藏布江而下,常在阳坡看到株株古柏,塔形的树冠,翠绿的树叶,以及那挺拔的树干历历在目,这就是西藏特有的古树——雅鲁藏布江柏木,亦称巨柏。林芝县的柏木自然保护区,是一片巨柏纯木,是西藏重点保护的活化石,树高平均44米,围径平均1.5米。林缘处最大的一株,胸径4.46米,树高46米,树冠投影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树龄达2500年。巨柏枝干苍劲,树冠浓郁,气势雄伟。内地人叹为观止的“汉柏”、唐柏“,同林芝这历经25个世纪沧桑变化的古柏比起来,实在是不足为道。

雅鲁藏布江流域有高等植物2000多种,含木本植物100多种、*用植物和真菌植物165种,其中有虫草、灵芝、猴头、天麻、雪莲、红景天、贝母、松茸等,可以说是一座天然的高原植物宝库。

巴东坐公交车需要几天的核酸检测报告

按照省、州*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结合巴东县实际,现就我县公共场所核酸检测证明查验工作温馨提示如下:

一、查验范围。对所有进入我县下列区域的人员,必须查验“5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1.*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2.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餐饮住宿、医疗机构、*店、景区景点;

3.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站场,乘坐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4.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棋牌室、麻将馆、网吧、KTV、剧院、电影院等文化娱乐场所;

5.*、足疗、水疗、美容院、茶庄、酒吧、健身房、游泳馆、澡堂、剧本杀等密闭场所。

二、查验方式。即日起,各相关场所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在落实测量体温、规范佩戴口罩、查验湖北健康码和行程卡等防疫措施的同时,

进入查验范围内场所的人员须查验“5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外省来巴人员进入景区景点或入住酒店、旅店、民宿须提供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三、便民核酸采样点设置。我县已在城区设置便民核酸采样点7个,在高速公路出口、火车站、省际边界、景区及县域内医疗机构设置了核酸采样点,具*置及采样时间附后,居民可根据个人出行需求,前往便民核酸采样点采样检测。

四、持续做好个人防护。请广大居民朋友们继续增强防范意识,坚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并尽早接种*疫苗。

县*防控指挥部将根据省、州指挥部防控要求及*形势,适时动态调整公共场所*防控措施。

巴东县*肺炎*防控指挥部

2022年8月26日

巴东县便民核酸采样点一览表

来源:长江巴东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殷鸿福的成长历程

1952年,年方17岁的殷鸿福毕业于著名的上海育才中学。作为班上成绩最好的毕业生,他没有去报考众人向往的清华和上海交大的电机和机械专业,而是响应号召,第一志愿填报了刚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的被人视为“冷门”的地质学专业。1953年5月26日的《*青年报》登载的他的一篇文章深情地写道:“我以自己终身做一个地质工作者为祖国服务,感到幸福和自豪。”1956年在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又师从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遵义教授攻读地层学古生物学研究生,开始从事三叠系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双壳类和腹足类的研究,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1961)建立了贵州省三叠系生物地层框架,向当时由权威定下的雷口坡(巴东)组属于拉丁期的标准挑战,修改其时代为安尼期,并把嘉陵江组的时代定为早三叠世,这一成果一直被沿用至今。这些高水平研究成果,显示出一位青年学者的求实精神和创新才能。

*后期,殷鸿福顶住当时知识无用论的歪风和没有项目与经费的困难,用自己微薄的薪水从事科研,先后完成十余篇论著,在*结束后得以先期出版。1980-1982年,殷鸿福赴美进修,在那里完成了6篇SCI学术论文。1982年从美国归来后,殷鸿福率先向国内介绍了新的古生物演化理论“间断平衡”论,也是国内很早就评价新灾变论、分支系统学和*地层学的学者。

1986年,殷鸿福在坚持耳菊石标准的界线委员会*Tozer主持的会议上,出人意料地提出了

以微小舟形牙形石的首次出现,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准的建议。1986年——2000年期间,他与学校及国内地质学家携手努力,并与国际同行合作,对煤山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地质年代等多学科、高分辨率的研究工作。经过四轮国际投票,2001年3月13日,一条喜讯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传到学校:*煤山剖面被正式确定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这个标准的确立代表该领域地层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这项科技成果被评为“2001年*基础研究十大进展”(科技部),“2001年度*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教育部)和“2001年*十大科技新闻”(科技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组织评选),并获2002年*自然科学二等奖。在美国进修期间,殷鸿福与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纽威尔和美国古生物学会前*纽克尔森共同从事研究工作,并被耶鲁大学、纽约科学院等25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邀请讲学。美国同行被他的学识和刻苦研究精神所折服,纽威尔教授赞誉他是“*学者的一位优秀代表”。两年进修转眼就要结束了,殷鸿福决定按期回国。美国一家很有名气的大石油*希望他留在该*的研究部工作,和殷鸿福一起合作搞研究的学者也极力挽留他:“*是一个惯性很大的巨轮,想推动这巨轮的,要当心被它碾扁。”殷鸿福笑着回答说:“总是要有人去推动这个巨轮吧!”成功只垂青于不辞劳苦、有着坚定信念、专心致志献身科学的人们。“十年动乱”期间,殷鸿福始终坚持在逆境中奋斗。20世纪70年代初,殷鸿福可以选择长期离校回南昌与家人团圆。但是,他割舍不了自己的科学研究,于是他带着年幼的女儿住在北京,每天仍坚持勤奋攻读。在没有科研经费的情况下,他硬是从自己每月40元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搞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他每周数次到离学校很远的地质部图书馆或*科学院图书馆去查资料,风雨无阻。在这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英语、德语、俄语和法语,做了几千张学术卡片,记下了几十本学习笔记,拍摄了几十卷胶卷的资料,撰写了十多篇当时无法发表的研究论文。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殷鸿福就在贵州开始从事三叠系地层学和古生物双壳类和腹足类的研究,并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在《*科学》、《地质学报》等刊物上刊登,迄今仍作为该地区重要的地层古生物文献被广泛引用。此后,他以此为基点逐步形成了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紧密结合的生物地质学研究体系,在门类古生物学(双壳类和腹足类)、生物古地理学、生态地层学、历史构造学等研究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殷鸿福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生态地质学专著《*古生物地理学》获国际古生物学会*高度评价:“无疑它将被证明是对一个具有全球意义主题的无可估量的指南。”殷鸿福卓有成效的研究,推动了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全面的结合。四十多年来,殷鸿福出版专著14部,发表论文130篇、化石描述300余种、图版80幅。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殷鸿福教授就在贵州开始从事三叠系地层学和古生物双壳类和腹足类的研究,并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建立了贵州省三叠系生物地层框架,修改了原定为中三叠统拉丁期雷口坡(巴东)组时代为安尼期,并把嘉陵江组的时代定为早三叠世。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在《*科学》、《地质学报》等刊物上连续刊登(殷鸿福,1962.1963),迄今仍作为该地区重要的地层古生物文献被广泛引用。此后,他以此为基点逐步形成了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紧密结合的生物地质学研究体系,在门类古生物学(双壳类、腹足类)、理论古生物学、生物古地理学、古生态学、生态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层学、生物成矿学及历史构造学等研究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

殷鸿福创导生物地质学方向,推动古生物学与地质学全面结合;最早或较早系统介绍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地层学;提出地质演化突变观,对古、中生代之间绝灭*的研究产生广泛影响。最早合作出版古生态学教程。完成我国第一部生态地层学专著及*古生物地理学,后者已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1994)。在生物成矿方面提出生物-有机质-有机流体成矿系统。在地球表层系统方面着重对长江环境演变进行研究。倡导非威尔逊旋回,非斯密斯地层学及其填图方法。发表化石描述近300种,图版80多幅。在建立黔、青、甘、三叠纪地层系统等方面起主要作用。系统总结了*及东亚的三叠系。首次提出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新定义,界线*的火山成因说等,在他主持下使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确立在*浙江长兴。已出版了21部专著,180篇论文。化石描述300余种、图版80幅,其中外文论著21篇(册)。由他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多项奖励,其中地矿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五项,*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此外,获“武汉科技新秀”称号,*古生物学会首届尹赞勋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并享受*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为*科学院院士。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球确定唯一的点位,作为国际对比的标准。很自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代表高水平的研究,被视为一个*地层科研水平的反映,世界上许多学者都以争取在其本国国土上建立界线层型为一种荣誉。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P/T界线划分一直采用的是19世纪提出,被前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Tozer所坚持以伍氏耳菊石出现作为三叠系的开始的观点。我国华南地区具有世界上最广布和齐全的二叠—三叠系海相连续地层和最完整的化石带;殷鸿福自70年代开始,就在华南广大地区开展了P/T界线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资料的分析研究,他认为耳菊石的地理分布具有局限性,不宜作为全球的对比标准,并在1986年于意大利召开的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会议提出以牙形石微小欣德刺的首次出现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志(殷鸿福等,1988)。获得国际普遍承认。1993年殷鸿福以全票当选界线工作组*,在加拿大Calgary召开的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组会议上,确定了4个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其中3个候选层型在*,尤其浙江长兴煤山位居榜首。他和国内外科学家联合攻关,采用了十种以上的地层学、地质学方法研究,使煤山剖面成为同类研究中纪录最完整的剖面。1996年,他联合中、美、俄、德九名投票委员在国际刊物联名推荐以煤山D剖面27c之底作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正当此时,中、美、德学者合作的考察队在*大隆口研究中发生不愉快*。美方片面将*扩大为抵制煤山剖面,并在Science,二叠系分会、三叠系分会、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组散发他们的声明,其后美国州参议员Domicile向我使馆提出询问。这些对煤山剖面造成不利影响。1997年初,国际地层委员会颁布规定,所有GSSP候选剖面必须有*权力部门正式保证对外开放,才能投票。从1996年起,*科学家为消减不利影响和争取煤山剖面所在地(浙江长兴县)正式开放,进行了大量工作,挽回了多数科学家的支持。1999年9月,*正式批准开放长兴县。自1999年10月至2000年11月,先后对煤山剖面进行了界线工作组、三叠系分会、国际地层委员会三轮投票,均以很高赞成率获得通过。并在2001年2月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认,正式树为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它的确立标志着所在国的地层研究水平,是一项科学荣誉。这一金钉子设在*,必将引起国际地质学界的重视,并产生附带的社会经济效应。

对于P/T之交生物大规模绝灭*,他于1983年就提出二叠—三叠系界线粘土岩火山成因学说,并主张P/T之交的生物大绝灭主要是海水进退、火山*、地球化学异常所造成的灾变环境与生物内在演替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殷鸿福,1983;殷鸿福等,1989),并勇敢地对当时盛行的球外星体撞击说提出了不同看法,现已为国内外专家广泛接受。

过去二十多年来,殷鸿福教授在P/T古生物及界线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其中10篇论文被SCI引用收录,获得原地矿部和*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各1项。他作为主编或主编之一组织出版此方面专著7部(如:杨遵仪、殷鸿福等,1987;Yinetal.,1996),其中两部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1部在荷兰著名的Elsevier出版社出版。他曾多次应邀担任国际会议的*,并于1999年3月和2001年8月作为会议*和主要组织者成功地在*组织了“泛大陆及古、中生代转折期”和“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及古生代—中生代*”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到会外宾各有30人。鉴于他多年来在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国际、国内同行的信赖和尊重,他于1993年当选为由16个*32名学者组成的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2000年当选为国际三叠系分会副*,他还曾担任了国际地质对比规划359项——“环太平洋、特提斯及冈瓦纳边缘二叠、三叠系”项目*,先后有25个*的180名学者参加了这一国际合作项目。 1952年,年方17岁的殷鸿福毕业于著名的上海育才中学。作为毕业班成绩最好的毕业生,他没有去报考人心向往的清华和交大的电机和机械专业,而是响应号召,在第一志愿填上了刚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被人视为“冷门”的地质学专业。1953年5月26日《*青年报》于登载了他的一篇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以自己终身做一个地质工作者给祖国服务,感到幸福和自豪”。光阴荏苒,当年立志报效祖国的青年,现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但是,殷鸿福从未忘记当年的诺言,半个多世纪中,他在地质科学上奋力拼搏,艰苦跋涉,执著追求,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塑造了壮丽人生,成就了辉煌事业。

1956年在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又师从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遵义教授攻读地层学古生物学研究生,开始从事三叠系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双壳类和腹足类的研究,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1961)建立了贵州省三叠系生物地层框架,向当时由权威定下的雷口坡(巴东)组属于拉丁期的标准挑战,修改其时代为安尼期,并把嘉陵江组的时代定为早三叠世,这一成果一直被沿用至今。这些高水平研究成果,显示出一位青年学者的求实精神和创新才能。

*后期,殷鸿福顶住当时知识无用论的歪风和没有项目与经费的困难,用自己微薄的薪水从事科研,先后完成十余篇论著,在*结束后得以先期出版。1980-1982年,殷鸿福赴美进修,在那里完成了6篇SCI学术论文。1982年从美国归来后,殷鸿福率先向国内介绍了新的古生物演化理论“间断平衡”论,也是国内很早就评价新灾变论、分支系统学和*地层学的学者。

1986年,殷鸿福在坚持耳菊石标准的界线委员会*Tozer主持的会议上,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以微小舟形牙形石的首次出现,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准的建议。1986年——2000年期间,他与学校及国内地质学家携手努力,并与国际同行合作,对煤山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地质年代等多学科、高分辨率的研究工作。经过四轮国际投票,2001年3月13日,一条喜讯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传到学校:*煤山剖面被正式确定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这个标准的确立代表该领域地层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这项科技成果被评为“2001年*基础研究十大进展”(科技部),“2001年度*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教育部)和“2001年*十大科技新闻”(科技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组织评选),并获2002年*自然科学二等奖。

殷鸿福是*最早研究古生物地理学的学者之一。1988年他主持编著并出版了专著《*古生物地理学》,详细划分出*各时代的生物地理区系,为我国板块活动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从达尔文、莱伊尔时代开始,地质学界和生物学界一直以“渐变”论占主导地位。殷鸿福和两位同事于1988年出版了《地质演化突变观》这部专著。该书不仅对居维叶、莱伊尔、达尔文三位科学巨匠的理论重新评价,并从地质*和古生物演化角度论证了地质历史中的突变性,当时*科协*钱学森院士称赞说:“地质演化突变观说明了*哲学的正确性。”

近年来,殷院士又在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以地球层圈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地质学等研究领域,在前人和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在国内引起广泛重视和关注。

殷鸿福在地球科学上登上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他的勤奋和努力,为同行们树立了榜样。殷鸿福教授和祖国千千万万的科学家一样,是一位爱国敬业的科学家。他几十年所走过的科学研究之路,是一条爱国敬业、报效祖国的人生之路,事业上的艰辛跋涉之路。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国门打开,殷鸿福有幸作为*第一批赴美进修学者奔赴大洋彼岸。殷鸿福非常珍惜*给他的学习机会。在美期间,他与世界著名古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纽威尔和美国古生物学会前*纽克尔森共同从事研究工作,并被耶鲁大学、纽约科学院等25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邀请讲学。美国同行被他的学识和刻苦研究精神所折服,纽威尔教授赞誉他是“*学者的一位优秀代表”

两年进修转眼就要结束了。殷鸿福决定按期回国。美国一家很有名气的大石油*希望他留在该*的研究部工作,和殷鸿福一起合作搞研究的学者也极力挽留他,说:“*是一个惯性很大的巨轮,想推动这巨轮的,要当心被它碾扁。”殷鸿福笑着回答说:“总是要有人去推动这个巨轮吧。”

殷鸿福对他的回国动机是这样叙述的:“我如果留在美国工作,那是为外国人打工,为美国研究地质,而我是*人,研究的是*地质,我的事业在*。在自己的*里,我是主人,有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作为*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把我的知识献给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殷鸿福常常教诲学生:“科学是实事求是的,我不亲自去野外考察,怎能拿出充分的证据让别人相信我的论证呢?”从踏上地质之路起,他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功成名就,也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他都要亲自到野外考察。他攀登过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也跋涉过茫茫戈壁;秦岭曾留下他的足迹,祁连山也曾洒播他的汗水。1985年,殷鸿福加入*!30多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如愿以偿。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祖国的繁荣与昌盛贡献力量。这一年,50岁的殷鸿福教授,仍坚持带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岷山,为的是追索二叠—三叠系的界线。上山爬了4个多小时,在山顶又未进午餐,当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下山时,终因体力不支,摔倒在乱石丛中,摔破了膝盖骨。师生们想他再也不能跋山涉水了,但经过一年多的医治和锻炼,从1987年起,他科学研究的身影又穿行在崇山峻岭中。殷鸿福十分重视科研群体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他从美国按期回国,作为教研室当时唯一的副教授,他便多次向教研室捐款作发展基金,积极组织大家在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开拓古生物学研究新领域,帮助教研室同事联系出国深造。目前他已指导了5名博士后、35名博士生和一批硕士生。每年都有许多优秀青年,包括国外年青专家,经他推荐、联系而获得奖金、资助和职称提升。

殷鸿福院士对自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带头干,努力多贡献,少索取。近十年来,他担任校长七年,认真贯彻*的教育方针,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开展“创新工程”建设,推行“数字地大工程”,重视学科建设,注重培养年青一代学科带头人,使我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退下来后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科梯队和团队建设和繁多的社会工作上,他每年仍坚持出版高水平的论著。他主持的项目,一般都把经费划给各子课题,自己只留少量必需经费由秘书掌握,做到公开。他每年主持多个项目,但只拿一个项目的劳务费,有时还把自己应得的那份劳务费给了经济上比较困难的教员。在多次专著稿费分配时,从来没有拿满他应得的数额。最近两年,他把多年积累的近七万页二叠系三叠系研究资料制成电子文档,上网共享。他还将一批古生物学图书赠送给学校资料室或传给年青教员。

殷鸿福院士对他的学科集体,多年倡导培植一种公正、透明、团结、战斗的学风,一种搞学问的志气,一种严格求实、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精神、一种学术讨论中较真证伪,学术评价中去浮存实的风气。他常说:“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现在很多人在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我则要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殷鸿福院士治学严谨。1992年,他主编的*古生物地理学在牛津大学出版,虽然巳请人翻译了大部章节,但他看后认为达不到出版要求,便决定推倒重来,全部由自己翻译,自己打字,并回答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编辑提出的上百个问题,使之最终出版。2005年他的一名博士生论文获学院推荐为省优论文,但他认为不够,主动要求撤下了这篇论文。近年来,他主持的项目、参与讨论修改的论文,均不要求署名,有时署了他的名,他却要求划去,或放在后面。

鉴于殷鸿福的学识和为人,他的周围凝聚着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他带领的学科群体被全校公认是一个团结的、富有朝气的、有凝聚力的集体。童金南,谢树成(已通过,待批准)作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学术梯队的中坚力量;张克信、龚一鸣、冯庆来、赖旭龙、杜远生等都能独当一面,硕果累累,该群体的教师5年来发表Nature等SCI论文近百篇,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4次。目前,一个30来人的教研室拥有*科学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2名、45岁以下的年青教授8名,具有*重点学科,是*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力量,已成为全国地层古生物学的中心之一。*地质大学,有一批已过不惑之年的老者,以满腔热情活跃在本科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他们甘于寂寞,潜心研究,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是优秀教师风范的写照。*地质大学(武汉)前校长、*科学院院士殷鸿福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严师出高徒,殷鸿福教授带领的学科群体被全校公认是一个团结、富有朝气、有凝聚力的集体。目前,一个30来人的教研室拥有*科学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2名、45岁以下的年轻教授8名,具有*重点学科,是*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力量,已成为全国地层古生物学的研究中心之一。

殷鸿福对自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多贡献,少索取。他主持的项目,一般都把经费划给各子课题,自己只留少量必需经费由秘书掌握,做到公开。他每年主持多个项目,但只拿一个项目的劳务费,有时还把自己应得的那份劳务费给了经济上比较困难的教员。在多次专著稿费分配时,他都没有拿满应得的数额。最近几年,他把多年积累的近七万页二叠系三叠系研究资料制成电子文档,上网共享。他还将一批古生物学图书赠送给学校资料室或传给青年教员。

大地留痕,珠峰作证。尽管殷鸿福院士担任着繁重的行政和社会兼职,身体和精力不比从前,已功成名就的他仍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整天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没有忘记自己年轻时立下的终身做一个地质工作者为祖国服务的诺言,他正继续用自己的后半生为这个诺言和信念作证! 2002年,殷鸿福领导的二叠三叠系科研组捐助20万元建立金钉子助学基金;同年,他将获得的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万港元捐给大学作为学生的奖学金。

殷鸿福认为:“搞科学研究的人,要坐得住冷板凳。如果科研中“钱”的味道太浓,那么科学本身就会变味,科学就不“科学”了。钱财是身外之物,不能看得太重。自己的子女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他们都很自强自立,自己获得的20万奖金主动捐出,没有和子女说,子女也不过问。”

2001年,学校大学生俱乐部改建,殷鸿福院士把“光谷提议奖”两万元的奖金也全部捐出,近年来,他还多次把所得梁亮胜奖奖金等捐给有关单位。

殷鸿福院士不只是一位科学家,他还是一位教育家,一位社会活动家、一名优秀*。殷鸿福以严谨的科学精神,无私的奉献品质,忘我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意识,铸就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完美人格和一代地质大师的学术典范,体现了一名*的先进性。

本文链接:http://www.lanmudan.com/html/879611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