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生活知识

安徽农业信息网,2022年农业信息联播

安徽农业信息网的综合平台

截至目前,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依托网站群平台建设各类站点180多个,横向覆盖省农委所有处室,建立部门子站29个;纵向覆盖十七个市、105个县(区),建立市县子站122个;有些市县还依托网站群平台建设各类专业站点和乡镇站点,约30多个,已集中发布农业政策、市场、科技等各类信息十万余条。

“安徽农业信息网”网站群还可以无缝集成各类同构、异构系统,是安徽省农委实现农业部“三电合一”信息服务理念的基础平台。通过一年多的建设,网站群平台集成了农业部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一站通)和全国信息联播系统,与农博网合作开展了农业人才推介活动,自建了“农技110”咨询*系统以及视频、论坛与邮箱等系统。网站群和“一站通”系统集成后,促成了安徽网上农产品供求市场的建立,当前共注册会员5308名,其中金牌会员2000名,发布各类信息5231条,实现网上交易额约20多亿元。网站群平台与农业部全国信息联播系统集成后,我省基层农业信息可以第一时间展示在*以及各省市农业网站上。截止到2006年11月底全省共向全国信息联播资源库提交信息1999条,其中被全国信息联播采纳307条,安徽地方信息联播采纳1692条,对宣传安徽农业发挥了积极成效。“农技110”*系统开通了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两种方式,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其中电话咨询量已达到日均3000次,农忙5000次以上。眼下,网站群平台正积极拓展新的服务方式,与*移动安徽分*合作开发的农业短信服务平台已进入开发阶段,安徽省网上展厅平台系统也与农业部实现数据交换,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系统正在进行前期调研工作,安徽省阳光工程学员认证系统也将与网站群进行集成。

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在哪

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位于合肥市包河区长江西路666号。中心主要负责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包括农业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推广、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等方面。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或电话进行咨询。

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是安徽省*设立的一个专门负责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的机构。中心位于合肥市包河区长江西路666号,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为广大农民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中心主要职责包括:农业信息资源管理:负责收集、整理和管理全省农业相关数据和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推广:通过各种渠道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应用技术,提高农民生产力水平。信息服务:为广大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咨询、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决策支持:为*部门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决策支持。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可以通过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官方网站或电话进行咨询。

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的服务对象是谁?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广大农民、农村企业、*部门和相关机构等。中心通过各种渠道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生产力水平、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是安徽省*设立的一个专门负责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的机构,位于合肥市包河区长江西路666号。

【法律依据】:

《**农业法》第六条*坚持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采取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科技、教育事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七条*保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各级人民*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安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水平,方法,数据

(一)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标分析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随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进展较快,2004年数据较2000年增长了4倍之多。见图2。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市县级农业信息网站发展迅速,这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农业部已建立了具有较强支持服务能力的网络中心,纵向连接农业部与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政务外网已建成开通,初步建立了以*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农业门户网站。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网站。到2004年底,已有81%的地级和38%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75.9%的县建立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与农业部信息中心互联互通。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逐步形成了以省农业信息网为核心的网站群。

5年间,农业科技图书出版呈波浪形趋势,2001、2002两年出版呈下降态势,2003年后下降趋势明显,见图4。同时,还存在着农村图书发行网点骤减,出版发行物农村市场份额下降的情况,服务“三农”效果较差。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图书价格上涨较快与农民相对有限的购买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另一方面也受到出版发行单位在农业科技图书出版上力度不够,选题开发工作不力,缺乏适销对路产品的影响。对此,我们要加以注意。

(二)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指标分析

5年间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较快发展。特别是农户电话、电视、电脑等信息终端设备拥有量不断增长,为在全国推广实施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入户项目,建设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解决农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见图5。

图6显示,我国的农村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村基础通信网覆盖能力大大提高。据统计,1990年全国农活用户只有146万户,至2004达到10,159.5万户,增加了近70倍,全国通电话的行政村总数也达到62.8万个,为农业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年间,农民电视机拥有率再创新高,见图7,农村电视覆盖率不断提高,大多数乡镇开通了有线电视或建立了电视差转台,传统的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行政村。

通过图8可以发现,尽管5年间农村电脑拥有量不断上升,但实际比例仍然很低,特别是与同期城镇居民相关数据相比差距巨大。有数据显示,2005年城市居民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和百家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分别是农村居民的6.5倍和20倍,城乡数字鸿沟呈扩大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农村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城乡差距还是很大的。到2003年底,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庭电话95.41部,移动电话90.07部,彩色电视机130.5台,而同期农村居民上述设备拥有量仅分别为城镇居民的51.4%、26.3%和52%。互联网用户中农林牧渔业用户仅占1.9%。2004年底比2003年底,城市固定电话用户增长3975万户,增长率23%,而同期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增长了995万户,增长率不到11%。一些乡镇村仍然没有连通信息或通信网络。2003年底至2004年底全国互联网总用户数增加了1450万,增长率为15.4%,而农林牧渔行业仅增加了11万,增长率为9.9%,远低于总增长率。

通讯基础设施地区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到2003年底,西部12个省区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庭电话28.14部,移动电话13.55部,彩色电视机55.76台,分别是全国农村居民上述设备拥有量的57.4%、57.2%和82.2%。

(三)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指标分析

在农村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历史选择。从图9中可以看到,尽管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措施得力,使得该项指标增长迅速。

作为广大农村群众获取信息资料重要渠道的邮件、报刊等传统信息传播技术在农村应用较广,全国已通邮的行政村比例已经较高,见10,农村基础通信网覆盖能力大大提高。不过还是有一些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没有被覆盖到。

通过图11我们可以看到,5年间农林牧渔业上网人数剧增。这表明,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尽管农林牧渔业上网绝对人数有所增加,但在全国上网人数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5年中,即使是比例最高的2001年,也仅占全部上网人数的1.5%左右。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广大农民信息素质较低,信息消费能力不足,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率低,再加上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的质量差、精度低导致的。对此,我们建议*采取积极措施努力缩小差距,避免城乡“信息鸿沟”进一步扩大。

从图12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乡镇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数量增长迅速。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所有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设立了农业信息工作的职能机构和农业信息中心,97%的地(市)、80%左右的县级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56%的乡镇依托农技推广组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各级机构配备了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近4万人,发展了包括从事农业信息技术和服务的企业、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农村种养大户在内的近17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初步确立。

(四)信息化人才要素的分析

人力资源是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拥有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异的农业化信息人才队伍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5年来,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人才指数不断攀升且增长迅速,见图13,表示我国的农业信息人才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农业信息员的数量增长最为迅速,见图14。这也说明我们*强调的,依托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采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建立农业信息化专家咨询队伍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要继续坚持。同时,我们也看到专业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增长缓慢,见图15。

(五)信息化外部环境要素的分析

总的来看,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外部环境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2002年以后发展较快,这说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正不断得以优化。但是,这一指标的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农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指标,也表明*财政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还不尽如人意。见图16。

通过统计数字我们发现,农村信息指数这一指标增长相对缓慢,甚至有所起伏。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天然弱势,再加上近年来我国人地比例失调,农村人口过剩和我们长期以来实行高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工业等城市产业而忽视农业的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2002年为例,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2%;2002年与2001年相比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4.8%,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4%,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5.8%。可见,在城市奔小康呈现大好局面的同时,与之相对的却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慢。收入不足导致农民消费结构中维持日常生活基本项目所占比重偏大。另外,农民消费观念落后,对信息的市场意识较差,不习惯为信息服务付费也对这一指标有一定的影响。见图17。

*对农业信息化投入比较稳定且有所增长,见图18、图19,但增长趋势并不明显,有的年份尽管投资的绝对值有所增长,但所占的比例反而下降。1994-2004年间,中央财政支农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11.6%,而同期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7.6%。另外,有限的资金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主导作用发挥不足,各部门、项目互争资金等情况,造成重复浪费和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比例偏少,限制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主体,关系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的方方面面。数据显示,5年间我国广大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素质有所提高,受高中专教育人数占总人数比例不断增大。这对于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促进农业信息化进程起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说,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与城镇相比还较低。目前我国近4.9亿农村劳动力中,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一方面限制了他们对信息中蕴涵的盈利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他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经济成本和代价。见图20。

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

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是安徽省*的下属机构,主要负责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工作,为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成立于2000年,是由原农委财政厅科技厅等部门联合创办的一家*性农业信息化机构。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和实施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加强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中心还与多家单位合作,开展了多项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项目,如智慧农场智慧农村等,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在农业信息化方面都提供哪些服务?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为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了多种信息化服务,包括农业市场信息农业财务管理农业公共服务农村电商等方面。此外,中心还通过建设智慧农业平台等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采用成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以全面整合社会资源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导向,打造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是安徽省*的重要机构,其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出台,标志着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向着更加高效智能化的方向迈进。

【法律依据】: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第五条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采用成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以全面整合社会资源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导向,打造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本文链接:http://www.lanmudan.com/html/8796326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